当黑熊蜷缩在昏暗狭小的角落纹丝不动,长颈鹿在人造景观中低头垂目,天鹅在浅浅一汪水中敛翅无神 —— 沈阳龙之梦动物乐园的这些画面,绝非 “乖巧温顺” 的表现,而是动物们在生存底线被触碰后的无声抗议。作为动物学家,我必须明确指出:这些神情呆滞的状态,本质是 “刻板行为” 的典型特征,是人类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动物天性之上的直接恶果。在这场人与动物的失衡关系中,所谓的 “动物园” 已沦为违背自然法则的 “水泥囚笼”。
一、呆滞背后的生存困境:天性被扼杀的行为信号
视频中动物的 “呆滞” 绝非偶然,而是圈养环境严重剥夺自然需求的行为反馈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汪松研究员的研究早已证实,单调受限的环境会催生动物的刻板行为 —— 即重复、无目的的异常动作,呆滞正是这类行为的隐性表现。以园内的黑熊为例,野生棕熊的领地范围可达 20 至 1000 平方公里,它们每天需跋涉数十公里觅食、探索;而在商场的室内场馆中,其活动空间被压缩至数百平方米,连基本的活动需求都无法满足,只能以蜷缩静止来逃避环境压力。
展开剩余84%更令人痛心的是,这种环境对动物的伤害是全方位的。天鹅作为涉禽,天生依赖广阔水域进行梳理、嬉戏和迁徙练习,而园内不足半米深的水池,使其 “游弋天性” 彻底被扼杀;袋鼠本应在草原跳跃觅食,水泥地面不仅磨损脚掌,更剥夺了其通过跳跃调节体温的生存本能;至于自然光照的缺失,直接破坏了动物的昼夜节律 —— 灵长类需要阳光合成维生素 D,鸟类依赖光照判断季节,长期人工照明下的动物,生理机能已出现隐性紊乱。这些被忽视的细节,共同将鲜活的生命塑造成了 “会呼吸的标本”。
从行为学角度看,动物的 “呆滞” 实则是心理崩溃的前兆。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指出,刻板行为是动物承受巨大压力的直接指标,初期表现为活动减少、反应迟钝,长期则会引发自残、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后果。大熊猫 “蜀兰” 曾因狭小环境出现空嚼、吐舌等刻板行为,最终导致口腔损伤;沈阳动物园的动物们虽未表现出激烈动作,但那种 “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” 的呆滞,正是慢性压力积累到极致的体现。
二、对比之下的真相:“生存” 与 “生活” 的天壤之别
沈阳室内动物园的窘境,在专业动物园的科学管理面前更显刺眼。成都动物园为让动物舒适过冬,不仅配备电热地暖、温泉水池,更通过 “丰容” 措施激发动物活力 —— 给灵长类设置攀爬玩具,为两爬类打造温度梯度环境,让动物在人工环境中仍能践行自然行为。无锡动物园在高温天为动物定制 “清凉套餐”,大熊猫有恒温戏水池,黑熊能在 “人工降雨” 中嬉戏,这些举措正是对动物天性的尊重。
两者的核心差异,在于是否坚守 “动物福利大于商业利益” 的底线。专业动物园的每一项设计都紧扣物种需求:食肉动物的场馆会设置隐蔽觅食点,模拟野外捕猎;食草动物的展区种植原生植物,满足啃食本能;鸟类展区兼顾飞行高度与植被覆盖,还原栖息环境。而沈阳的室内动物园,将动物塞进商场楼层,既无自然光照,又无丰容设施,所谓的 “饲养” 不过是维持基本生命体征,与 “圈养” 本质上并无区别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室内动物园往往打着 “科普教育” 的幌子,实则传递错误的生命认知。当孩子看到的黑熊不会站立探索、天鹅不会展翅游弋,他们接收到的不是 “动物与自然共生” 的理念,而是 “人类可以随意支配生命” 的误导。反观成都动物园,通过丰容展示动物的自然行为,让游客看到黑猩猩的社群互动、陆龟的迁徙本能,这才是科普教育的真正内涵 —— 敬畏天性,而非驯服天性。
三、人之过:从法规缺失到认知偏差的全面失守
沈阳室内动物园的问题,绝非个例,而是动物保护体系多重漏洞的集中爆发。主管部门回应称园方 “水源、食物等基本保障符合规范”,却回避了 “环境丰富度” 这一核心诉求。我国现行法规对动物园的动物活动空间、环境丰容虽有原则性要求,但缺乏量化标准 —— 比如棕熊的最小展区面积、鸟类展区的光照时长等均无明确规定,这给了室内动物园 “打擦边球” 的空间。
商业利益的驱动,则让动物彻底沦为 “盈利工具”。商场引入室内动物园,本质是借 “萌宠经济” 吸引客流,动物的生存质量并非首要考量。为节省成本,它们压缩展区面积、减少饲养人员、省略丰容投入,将动物视为 “无需维护的展品”。这种 “重利用、轻保护” 的心态,在中小城市的室内动物园中尤为普遍,最终形成 “越赚钱越省钱,越省钱越伤害” 的恶性循环。
公众认知的偏差,更在无形中助长了乱象。部分游客将动物的 “呆滞” 解读为 “温顺可爱”,甚至以投喂、喧哗等方式干扰动物。殊不知,人类的过度关注本身就是压力源 —— 野生状态下的动物能自主选择躲避干扰,而在室内场馆中,它们无处可逃,只能以 “呆滞” 作为防御机制。当我们在镜头前惊叹动物 “听话” 时,实则是在欣赏一场由人类制造的 “生命悲剧”。
四、破局之路:让动物福利回归应有位置
改变动物的呆滞状态,需要从法规、行业、公众三个维度全面发力。首先应加快完善动物保护细则,明确室内动物园的准入门槛 —— 禁止在封闭空间饲养大型兽类、涉禽等对环境要求高的物种,强制要求所有动物园实施丰容措施,并将动物行为评估纳入年检指标。对违规者不仅要责令整改,更应处以高额罚款,形成 “不敢违法” 的震慑力。
动物园行业需建立专业认证体系,摒弃 “谁有钱谁就能办园” 的乱象。借鉴成都、无锡等地的经验,推广 “物种适配性设计”“环境丰容标准化” 等管理模式,要求饲养员必须具备动物行为学知识,定期开展刻板行为排查。同时,行业协会应建立黑名单制度,将虐待动物的经营者逐出市场,净化行业生态。
公众更要树立 “用脚投票” 的保护意识。拒绝参观环境恶劣的室内动物园,主动选择践行科学管理的专业场馆。在游览时遵守 “不投喂、不喧哗、不闪光灯” 的准则,通过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理解生命价值。家长应借机向孩子传递 “动物有独立生存权” 的理念,让下一代从小建立敬畏生命的认知。
当沈阳室内动物园的黑熊终于能晒到自然阳光,天鹅游进宽阔水域,袋鼠踏上松软草坪,那些呆滞的眼神才会重新焕发生机。这一天的到来,需要法规的刚性约束,需要行业的良心觉醒,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认知升级。毕竟,我们建立动物园的初衷,是让人类与动物在尊重中相遇,而非在支配中对立。当动物的天性得到敬畏,人类的文明才算真正进阶。
发布于:上海市